宋代女子之发髻

宋代女子的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,形式多样,但多以高髻为主。宋代的女子很喜欢高髻,她们为了使自己的发髻变得高一点,就在里面掺上假发,据说宋朝女子的高髻有高达两尺的发髻,这些都是追赶时髦的结果。除高髻之外,宋代还流行过梳大髻、插大梳的盛妆,但是就整体而言,宋代女子的发髻并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,她们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清雅、自然的感觉。

这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。这种发髻是先梳发至顶,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,并伸向前额。另外还要在髻下垫上簪钗等物,才能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,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、珠宝,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,别具一格。因为这种发髻需用假发掺杂在真发内,所以在当时还出现了专卖假发的店铺。


图: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女子所梳的朝天髻


图:宋代女子的朝天髻图示

除朝天髻外,同心髻在宋代妇女中最为流行。其梳编法也比朝天髻简单,只要将头发梳拢至头顶,编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即可。


图:北宋赵大翁墓壁画中梳同心髻的妇人


图:宋代女子的同心髻图示

随着同心髻的流行,宋代女子在同心髻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流苏髻。这种髻式与同心髻有些类似,都是将头发拢结于顶,挽成一个大髻,但整个髻式上耸而略向后倾,并在发髻的根部系上丝带,垂于双肩,似流苏一般,从而得名“流苏髻”。


图:宋代女子的流苏髻图示

这种发髻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,再将绢、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。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,将其包成各式花形,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,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,并饰以鲜花、珠宝等装饰物,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,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。


图: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女子所梳的包髻


图:宋代女子的包髻图示

也叫做龙蕊髻,有些像压扁的鬟髻,扎以彩缯(zēng)。苏轼有“绀绾(gàn wǎn)双蟠髻”之句。《宋人半闲秋兴图》中的妇人就是梳的这种髻,上加花钿、珠饰。这种发髻,就像是龙蟠凤翥(zhù)一般,呈现一种豪逸之态。


图:宋人《半闲秋兴图》中梳双蟠髻的妇人


图:宋代女子的双蟠髻图示

高椎髻在前朝历代都有梳编,而在宋代,兴起于宫廷,后流传到了民间。其编梳方法是将头发拢结于头顶,用丝绳束紧,挽成单椎,高耸于顶。


图:宋代女子的高椎髻图示

类似于唐朝上流社会贵妇流行的堕马髻,髻式作椭圆形,在髻的四周以翠绿的饰物环绕,整个发式艳如芭蕉,娇艳动人,故称“芭蕉髻”。


图:宋代女子的芭蕉髻图示

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。黄庭坚诗句说:“晓镜新梳十二鬟”。少女们多梳双鬟、三鬟髻。

顾名思义就是指发髻垂肩,属于低髻的一种。

宋代女童多梳双丫或三丫髻,用一条垂着珍珠的头须(头绳)勒着。如南宋苏汉臣的《冬日戏婴图》中的一个女孩梳的就是三丫髻,插三只短金钗,系红罗头须,上垂珠串。


图:南宋苏汉臣的《冬日戏婴图》
中梳三丫髻的女孩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